8月的徐州,室外气温近40℃,而遍布在徐州市铜山区的57座冷藏设施,温度仍保持“冰点”。作为江苏的农业重地和上海蔬菜外延生产基地,铜山区不仅在种植等环节发力,还抓住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的机遇,在省内首创“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服务平台”,全力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先一公里”。
6月新蒜上市以来,大许镇小蒜米合作社经理张丽一直紧盯大蒜市场行情,利用自家两座冷库做起收购生意。她的手机上安装着“冷藏保鲜设施数字化服务平台”APP,不仅可以随时监控冷库的温度、湿度等环境情况K8凯发,还能了解和发布市场行情信息,让冷库经营者、农户和冷藏车车主三方受益。
“新蒜刚下来时每斤价格不到2元,现在已接近4元。我打算行情再好点就出手。”张丽的冷库目前存蒜500多吨,让她可以有效应对市场波动。“哪里需要冷藏,我的冷库又能存多少,这样的信息对我和农户来说都很重要。”张丽说,大蒜8月底前要全部入库保存,不然就会发芽,她最近在不断发信息,想再收一批蒜。
数字化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把各方连接在一起。铜山区农业农村局互联网中心主任王松介绍,该平台绘制出“冷链资源总览一张图”“冷藏车辆一张图”“冷库租赁一张图”“市场价格一张图”,实现冷藏储运资源精准匹配,有效解决了冷库吸储不足、商户冷库租赁难、农产品存储损耗大等难题,既稳定了市场供应,也提升了抗风险能力。去年,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全国信标委数字乡村标准研究组分别把这一平台列入“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优秀项目”和“数字乡村优秀案例”K8凯发。
冷库的季节性闲置,是经营者常会遇到的问题。新区街道晁湖村种植的番茄远近闻名,年产量可达250万公斤左右。不过在7—10月的非收获季,村里的3座冷库往往会遇上“空档期”。作为晁湖村的冷库经营者,徐州登祥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杜长江最近正对接菌菇冷藏的生意,打算把冷库进一步盘活。“现在用冷库一年能赚10万元,如果把‘空档’填上,多赚几万元不成问题。”杜长江说。
通过数字化平台整合多种资源,进一步发挥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的作用,可有效降低农产品损耗。曾经在晁湖村出现的“番茄卖不出去,不好保存,扔满地头”现象,已经成为历史。铜山区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显示,该项目的建成,使得全区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由原来的13.2%提高到15%,产后损失率减少4.2%至4.7%,主要农产品冷链流通量(吨)占产量的24%。
“未来我们打算利用平台深度挖掘各类报警场景,比如农产品库容存放时间的提醒,品种分类存储数据共享。”王松说,他们还准备将冷链资讯、农产品存储适宜温度等信息自动整合,构建冷链知识库,提高本地冷库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合理存储农产品,降低冷库电量损耗,同时对农产品扫码出入库进行数字化建设,实现全程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