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碳足迹(Product Carbon Footprint,CFP)是基于生命周期理念的产品环境足迹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应用。生命周期原指某种生命个体从诞生到死亡的演化过程,在环境领域,生命周期评价旨在通过识别产品从原材料获取、能源和材料生产、产品制造和使用、产品生命末期、最终处置全过程的潜在环境影响,以避免和减少整个生命周期潜在环境负荷的转移。随着气候治理紧迫性显著上升,生命周期评价逐步应用到碳排放管理领域,成为影响绿色消费及贸易的重要变量、推动气候治理进步的重要工具。
相比较为成熟的产品环境足迹,产品碳足迹体系构建总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特别是在规划政策、规范标准、认证机制、基础设施、国际衔接等方面存在不少挑战和短板。
一是标准不足与不统一问题并存。虽然一些地方和行业协会探索制定了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技术标准,但在适用范围、覆盖环节、涵盖产品、实际应用、对接互认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不足。
二是基础支撑保障体系较为薄弱。产品碳足迹核算中较为重要的本土化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研发滞后,尚未形成获得国内外广泛认可的碳足迹背景数据库。能够高标准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核查、认证等的专业技术服务机构较少,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三是长效化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产品碳足迹评价、核查、披露等监管制度规范尚是空白K8凯发,产品碳足迹标识和推广应用机制缺失,政府采购尚未考虑产品碳足迹因素,许多企业未将碳足迹纳入供应链管理。
四是缺乏有效的国际交流对话机制。比如,我国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国际认可度不高;对于欧盟推出的电池产品碳足迹等级和阈值等要求,尚处于关注跟踪阶段,未开展深度对话和技术层面的衔接。
产品碳足迹管理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和促进绿色生产、消费、贸易的重要工具。笔者认为,我国产品碳足迹体系构建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建议按照国际国内“双轮”驱动原则,统筹短期与远期、上游与下游K8凯发、减排与评价、评价与披露、标识与应用,加强全国统筹,突出精准施策,补齐政策、标准、数据库、评价认证、标识推广、国际合作等短板,高质量构建产品碳足迹体系。
一是大力推行生命周期理念。产品碳足迹管理与污染排放监测和调查、能源消费计量和统计、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与核查、区域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等在理念和内容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既考虑直接排放,也纳入间接排放,涉及环节多、链条长,对数据获取和管理要求较高,公众和企业理解难度较大。应普及生命周期理念,加强产品碳足迹科普和案例宣传展示,提升全社会知晓度,推动将产品碳足迹作为传播品牌价值、保障产品合规性、提升市场竞争力、促进绿色消费和贸易的重要抓手,推广应用产品碳足迹标识,营造绿色制造、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的气候友好型社会氛围。
二是统筹考虑国内国际需求。统筹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及其融合衔接。一方面,紧扣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不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需求,按照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要求,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相关职责和履职分工,建立国家级技术支撑机构和专家队伍,制定产品碳足迹监管规则和推广应用支持政策,加快构建涵盖产品碳足迹数据获取、数据质量控制、核算、评价、核查、认证、标识、信息披露等环节的规范标准体系,避免地方、行业“围城内”低水平重复建设。另一方面,积极衔接欧盟等地区、国际采购商和境外消费者对产品碳足迹管理的要求和倾向,重点面向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片、汽车、电子产品、纺织品等重点产品,引导和推动出口企业按照地区规则或国际标准,逐步开展中间产品“从摇篮到大门”的部分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和终端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提升出口产品核算评价覆盖率和有效性。
三是夯实碳足迹基础支撑体系。打造符合我国实际、衔接国际要求的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加强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和核算模型研发攻关,统筹建设重点能源品种、基础原材料等领域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分区域构建电力碳足迹核算模型。将产品碳足迹要求纳入绿色低碳示范创建、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评价体系。推行碳足迹自我声明或第三方评价认证,逐步在产品包装或说明书上呈现碳足迹标识,建设产品碳足迹集中披露平台,增强碳足迹信息透明性。充分调动政府、企业、行业组织、技术服务机构积极性,支持碳足迹监测、核算、评价、核查、认证、信息披露、公益监督等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展壮大,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国际业务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提升企业碳足迹管理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按照生命周期理念,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培育绿色低碳发展文化,提出低碳发展和碳中和目标,明确温室气体控排时间表和实施路径,加强与所在地区及全球碳中和目标衔接。对标通用和行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技术要求,强化相关计量、监测、核算和记录统计体系,完善自身及供应链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流程,不断优化和改进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信息披露。统筹推进管理、工程、技术、结构和协同降碳,挖掘能源资源节约潜力,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推广可再生能源,带动供应商协同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强上游产品碳足迹管理和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挖掘,提升碳足迹竞争力,塑造绿色影响力。
五是加强国际对话和务实合作。提升我国在相关问题上的发言权,推动将产品碳足迹管理纳入全球气候和经济治理议程,加强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相关国际组织的交流对话,加强跨国界跨地区产品碳足迹协同管理,避免产品碳足迹沦为绿色贸易壁垒,进而冲击“共同但有区别”和“自主贡献”原则。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建立背景数据库、核算评价标准国际磋商和衔接机制,促进评价认证结果和碳足迹标识互联和互认,增强生命周期单元过程数据库真实性、代表性和公益性,提升我国数据库国际认可度、标准规则国际影响力。选择以出口为导向的头部企业、典型行业、重点地区,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综合试点,探索可行路径,更好融入全球绿色供应链产业链,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贸易壁垒。
4.3%和14.4%! 1-2月电信业务收入、总量同比双增长
“绽放小蓝花,公益千万家”特医食品科普宣传活动在京举行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4安永张明益:“新质生产力”显示中国支持科技创新的决心
海关总署牵头部署开展2024年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 提出30余项措施